2016年8月16日0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簡稱“量子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量子衛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之一,其主要科學目標是借助衛星平臺,進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廣域量子密鑰網絡實驗,以期在空間量子通信實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空間尺度進行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開展空間尺度量子力學完備性檢驗的實驗研究。
這個重大的科學進展,很多都和老百姓沒有關系。但是有一樣,春秋君覺得值得探討,那就是心靈感應。
心靈感應(telepathy),源於古希臘語,是1882年英國“心靈調查協會”的專家弗雷德裏克邁雅斯提出的,它被認為是一種不通過感官,而以某種不可見的方式在人與人之間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能力,是一種超感官知覺,又稱心電感應。心靈感應常和遠視、讀心、預知等類似現象被歸為壹類, 統稱為超心理學(parapsychology)。
心靈感應在生活中很常見,許多人都有切身體會。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璐、姚默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西部資源生物與現代生物技術實驗室)基金(KH09030)支持的項目結題中就敘述了心靈感應事例。
前蘇聯的研究人員把幾只小兔子放進核潛艇,潛艇潛入被冰覆蓋的海水中。而在莫斯科的實驗室裏,給小兔的母親腦內埋入電極,在指定時刻,每次殺死一隻小兔,同時調查母兔的反應。結果每當一隻小兔被殺死的瞬間,母兔都有反應。表明:心靈感應通過水也能到達距離數千公裏之外的地方,且確認動物也有該能力。
Lichtenstein等1999年發表在Behavior Genrtics的論文Telepathy in twins,對雙胞胎的心靈感應現象也進行了肯定性的報道。同卵雙胞胎常在相近時刻和相似部位發生相同的疾病,孿生子之間心靈感應一般發生在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雙胞胎之間,表明該現象的發生與基因的相似程度有直接相關性。
心理學家所做的甘茲菲爾德實驗對於這種超感覺現象更具說服力。“接受者”躺在只有微弱紅光的房間裏,處於放松狀態,並用劈成兩半的乒乓球蓋住雙眼,戴上耳機,裏面播放著白噪音,剝奪其感官信息。“傳遞者”在另壹間屋子觀察一個隨機選定的目標,如圖片,並通過心靈感應將畫面傳遞給“接受者”。之後,“接受者”要描述實驗中觀察到的圖像,並在4幅圖中指出所觀察的圖像。從1974—2004年間,共進行了88次甘茲菲爾德實驗, 在3145個測試案例中有1008例命中(32.1%的命中率),這明顯高於25%的隨機猜測的概率。
我們在網上也可以看到壹些消息。
記錄1:
“我和女朋友交往達半年了,現在正熱戀階段。彼此都很相愛。我們經常會有一些很巧合的現象。比如:我們想給對方發短線或者想對方的時候,自己的手機就會立馬有對方的信息啦!”
記錄2:
“最近晚上出小車禍了,但是都沒有什麽人員傷亡,但就是不想告訴媽媽,怕她擔心,但是今天她突然就打電話問了,為什麽那天晚上就是感覺有什麽事情,一晚上睡不好,心裏很煩亂。然後我就告訴媽媽了,難道真的有心靈感應這種事情嗎?”
記錄3:
“我以前一位男同事,某日早上身體極度難受,內心翻騰不已,幾次惡心欲吐,無法集中精力工作,很快,其母親從老家來電話告訴他父親剛剛跌倒去世。”
根據量子力學理論,在相互藕合的微觀粒子(如電子、光子等)之間存在某種神秘的遠距離上的關聯,如果我們對其中的一個粒子進行測量,另壹個粒子將會瞬時“感應”到這種影響,並發生相應的變化,無論它們相距多遠。
量子糾纏是粒子在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粒子組成系統中相互影響的現象,雖然粒子在空間上可能分開,即使相距遙遠距離,一個粒子的行為將會影響另壹個的狀態。當其中一顆被操作(例如量子測量)而狀態發生變化,另一顆也會即刻發生相應的狀態變化,仿佛兩個離子擁有心靈感應。
再通俗點解釋,所謂量子糾纏就好像妳通過一個魔力把是把一個硬幣分割成2面,一面放在地球,一面放在火星,如果妳在地球上可以看的是硬幣的正面面,那麽妳可以瞬間想當然的確定在火星上的那一面一定是硬幣的反面。這就是一種遠程的信息傳遞,當然前提是妳有魔力,可以把一個雙面的硬幣扳開為兩個獨立的側面。
量子糾纏涉及實在性、定域性、隱變量以及測量理論等量子力學的基本問題,並在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的研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以兩個以相反方向、同樣速率等速運動的電子為例,即使一顆行至太陽邊,一顆行至冥王星,如此遙遠的距離下,它們仍保有特別的關聯性;亦即當其中一顆被操作(例如量子測量)而狀態發生變化,另一顆也會即刻發生相應的狀態變化。
如此現象導致了“鬼魅似的遠距作用”(spookyaction-at-a-distance)之猜疑,仿佛兩顆電子擁有超光速的秘密通信(就像念動咒語)壹般。
“鬼魅”(spooky)一詞出自愛因斯坦之口,他曾經推斷,這種“鬼魅般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at a distance),似與狹義相對論中所謂的局域性(locality)相違背。因此直到過世前他都沒有完全接受量子力學是一個真實而完備的理論,一直嘗試找到一種更加合理的詮釋。
這也是當初愛因斯坦與玻理斯·波多斯基、納森·羅森於1935年提出以其姓氏字首為名的愛波羅悖論(EPRparadox)來質疑量子力學完備性的原因。
量子糾纏證實了愛因斯坦不喜歡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in adistance)是存在的。量子糾纏超越了我們人生活的四維時空,不受四維時空的約束,是非局域的(nonlocal),宇宙在冥冥之中存在深層次的內在聯系。量子非局域性表明物體具有整體性。
簡單地說,量子非局域性是指,屬於壹個系統中的兩個物體(在物理模型中稱為“粒子”),如果妳把它們分開了,有一個粒子甲在這裏,另一個粒子乙在非常非常遙遠(比如說相距幾千、幾萬光年)的地方。
如果妳對任何一個粒子擾動(假設粒子甲),那麽瞬間粒子乙就能知道,就有相應的反應。這種反應是瞬時的,超越了我們的四維時空,不需要等到很久信號傳遞到那邊。
這邊一動,那邊不管有多遙遠,立即就知道了,即一個地方發生的事情立即影響到很遠的地方。這說明,看起來互不相幹的、相距遙遠的粒子甲和乙在冥冥之中存在著聯系。這與我們人的意識作用非常相似!
實證科學在研究意識中遇到的困難是,無法用我們人類熟悉的時間、空間、質量、能量等來測量意識,但是我們每壹個頭腦清醒的人都知道自己的意識是存在的。如何來研究無法用常規方法測量而又存在的意識呢?
目前有些學科在神經和大腦上對意識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雖然對大腦的許多功能有了不少的了解,但是對於意識本身仍然是個迷,仍然無法解釋“意識的難題” (the hardproblem of consciousness)。
心靈感應的具體模式還有待科學家去探尋。
留言列表